球盟会

球盟会
400-123-4567
球盟会 行业新闻
AG真人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颠覆性革命
浏览量:     所属栏目:【球盟会新闻】    时间:2022-12-28

  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黏土)活字印刷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术被英国人李约瑟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盛赞其为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比雕版印刷,活字AG真人印刷大大提高了不同种类印刷品的生产效率,是印刷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传播和交流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比如与宋朝并立的西夏国,它吸收到周边文明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革新,利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大量佛教经典,世界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就是1103年的西夏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敦煌出土了同时代的回鹘木活字以及蒙古文木活字,这说明毕昇发明活字后不久,这一技术已经西传至西夏和回鹘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宁夏、甘肃、内蒙和新疆等地。且回鹘文活字以音节为单位,蕴含了西方字母活字形成的基本原理。

  此外,印刷术向东扩散。高丽从中国引进了活字印刷术,在1234年使用铜活字印刷了《详定古今礼文》。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了《古文孝经》、《劝学文》等作品。

  15世纪的西方,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并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推进了印刷工业化进程,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古腾堡十分可能受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影响。

  首先,雕版印刷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基础。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说明,至迟在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得到应用。

  雕版印刷改变了过去人工抄写书籍的方式,提高了印书效率,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上万次。883年,唐朝的成都书肆出现了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以及“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是唐朝民众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介。

  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日臻完善,已知的雕版印刷品就有七百多种,且数量十分可观。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成都雕刊了全部《大藏经》,费时长达二十二年,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雕版印刷出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书。

  北宋国子监,大印经史书籍,光刻板就有十多万块。可见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因此,即使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后,雕版印刷仍然被中国社会普遍采用。

  不过,雕版印刷的缺点也逐渐暴露。第一,木质雕版并不耐用,需要经常更换,限制了印书数量。第二,雕刻时一旦出错,整块板都不能使用,工时成本较高。第三,印刷大部头的书籍时,雕版数量会急剧增加,既不便保存,也不便使用。

  另外,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给毕昇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在宋朝,家家都可以刻印书籍。而宋代的书籍作为一种广泛流通的商品,促进了民间出版社——书坊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其刊印质量相当精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为“布衣”,虽然无法考证具体身份。但毕昇必然与印刷工坊有着直接的联系,极有可能为熟练的工匠或书坊坊主。

  首先,将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AG真人,其中一面刻字,再用火烧硬,一个活字就做好了。排版时,要先备一块铁板,在铁板上铺上松脂、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圈一个铁框。

  在铁框内摆放做好的活字印,摆满后为一版。然后用火烤,混合物熔化后,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一块活字印刷板就做好了。

  其次,在印刷时会使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用来排字,交替使用以提高效率。类似“之”“也”的常用字会多印几块,防止一版内多次重复使用。遇到生僻字时,就随刻随用。这些活字在不用的时候会放进小木格储存,并贴上标签分类,便于快速分拣使用。

  但此时的活字印刷术还有许多缺陷,比如松脂成本高昂,印刷工人需要识字等等限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是停留在了技术层面上。因此,活字印刷术继续革新、完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梦溪笔谈》提到,毕昇尝试制木活字,但由于木头纹理分明,遇水膨胀后便高低不平,难以使用,最终放弃。不过,木活字却在西夏和回鹘先后得到了应用。1908年,敦煌出土了1014枚12世纪的回鹘文木活字,将活字印刷提升到了字母活字的新层面。

  元代农学家王祯,也成功地使用了木活字。他在编写《农书》时,详细记述了木制活字的制作方法,并在1299年成功印刷了六万字的《旌德县志》,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刷了100部,可见效率之高。

  清代也出现了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的现象。比如,乾隆年间组织印刷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这引起民间模仿的高潮,清人程伟元便用木活字印刷了《红楼梦》一书。此外,还有道光年间的《学海类编》、嘉庆年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都应用了木制活字。

  木活字印刷,成为清代中、后期主要的印刷方法之一。清代的泥活字印刷不是主流,但也较为常见。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铜制活字来印刷货币会子。金代在1154年也开始印铜版宝钞,因此金代在此时就有铜活字。元代王祯也提到南宋有人“铸锡作字”,且元、明两代都延续了用铜活字印刷宝钞的习惯。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台北中央图书馆所藏的1490年华燧铜活字《宋诸臣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金属活字印刷品。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出现了铜活字排印的《太平御览》1000卷。明代的《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咏》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明代铜活字本。

  清朝康、雍年间则由政府的印刷出版机构——武英殿,直接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此书总数有一万余卷,五千余册,达1.6亿字,规模浩大可谓史无前例。而其中的铜活字,中间也有小孔,用铁丝贯穿,和元代王祯所述宋代锡活字中有小孔一脉相承。

  不过,从宋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呢?

  第一,活字印刷AG真人在宋代是新兴的技术,在制作工艺上没有雕版印刷完善。由于一字一刻,经常出现活字大小不一,笔迹不同的情况。活字磨损后,排版的间距也会出现变化,这样印刷品不够整洁。

  第二,汉字的形态数量过于庞大。汉字总数有10多万,即使常用汉字也有3000-5000个。要印一部书,会用到几万到十几万个活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样的工程量也是惊人的。而欧洲的拼音文字体系,只需数十种字母便可应用。因此,只用了半个世纪,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就在整个欧洲得到了普遍应用。

  时人眼中,雕版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的撇、钩、竖、捺AG真人,时而交叉,时而呼应,笔画之间,起承转合,承载了人们的审美追求。雕版书籍排行整齐, 字体结构美观。人们习惯了用艺术品的眼光来看待印刷品,并加以收藏。对于追求汉字行文灵秀飘逸的中国人来说,活字印刷品就显得粗糙许多。不少文人雅士认为雕版印刷是正统,活字印刷是不入流的。

  英国的传教士撒母耳·台约尔在1827年至1835年间,研究设计了价廉物美的金属活字,并第一次成功印刷了汉字圣经。1839年,另一名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汉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这成为西方人铸造的中文铅字传入中国之始。

  今天,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已逾千年,印刷工业进入了电子控制和自动化的时期,而计算机的应用更是将人类带入数字印刷的新时代。人们在印刷技术的革命中迎来了新一次的信息爆炸。

网站首页 关于球盟会 球盟会产品 案例展示 球盟会新闻 技术团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2 球盟会 版权所有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E-mail:admin@dahua11.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冀ICP备17035139号-14

扫一扫  关注球盟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