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

球盟会
400-123-4567
球盟会 行业新闻
AG真人现场实录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3年首场例行新闻通气会
浏览量:     所属栏目:【球盟会新闻】    时间:2023-02-25

  :通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并围绕市民群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通气会的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冉熊先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四级调研员胥宁先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产业与科技信息化处处长张弓先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急信访与企业服务处处长康岷春女士,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杜康先生,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张川先生,成都市温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温江支队支队长张文先生。出席今天新闻通气会的媒体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AG真人

  下面,首先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冉熊通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首先,我谨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由我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开年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同步推出政策组合拳。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在严把环境准入关,牢守环保底线的同时,着眼“四个推进、四个助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线一单”,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一套生态环境分区的管控体系,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强化国土生态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202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印发《关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和《成都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将全市划定为133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建立起“1+5+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三线一单”的发布和应用,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把“三线一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加强区域减污降碳协同,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三线一单”作为党委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在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产业建圈强链、资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选线等方面发挥重要助推器作用。“三线一单”针对不同环境管控单元特征,实行差异化环境准入,突出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已成为企业投资的“启明星”和“说明书”,通过生态环境符合性的初步研判,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二是服务高效能治理体系。“三线一单”成果的发布和应用探索了多部门融合提效工作新模式,探索推进“三线一单”成果与多平台信息互通、成果复用、数据融合。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全国试点,努力推动深度融合、高效协同治理。

  三是服务高标准精细监管。以“三线一单”为前提,强化项目准入和后期监管,规范各类管控单元开发行为,协同支撑12个产业生态圈、58个产业功能区和20条产业链建设,提出差异化布局和准入要求,不断强化源头防控,引导区域产业建圈强链、提质增效。

  市生态环境局聚焦成都市“纾困10条”、“稳增长40条”“助企30条”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先后出台促进产业建圈强链16条措施、助力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等相关政策性文件,以精准务实的环评审批服务举措,服务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助力扩大有效投资“新速度”。

  一是持续优化审批流程。近年来,我们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先后取消环评初审、执行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指标3个环评审批要件,减少审批要件60%。将50大类报告表项目全面下放区(市)县生态环境派出机构审批,明晰了市县两级责权,实现了大部分项目环评就近办理。紧密结合全市主导产业,在环评审批承诺制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不断拓展告知承诺范围,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及民生相关的19类编制报告书和111类编制报告表行业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压缩审批时间至12个工作日内,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减60%,为项目快速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2022年,全市共审批承诺制项目720个,占审批项目总数的61%,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AG真人。

  二是持续强化专班服务。成立工作专班,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实时动态调度项目进度,专人专项负责跟进。其中,“向上争取专班”及时跟踪掌握上级部门反馈的问题建议,第一时间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审批通过效率。“横向协调专班”主动对接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处理交叉领域有关事项,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响项目进度。“技术保障专班”强化支撑力量,针对审批中反馈的政策、技术需求,第一时间提供政策法规依据和技术保障方案,确保项目落地质量。2022年,全市共审批项目环评1183个,总投资达1821亿元,重大项目保障方面,协调争取成渝中线项目顺利获批,完成久隆水库、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127个重大项目环评审批。

  三是持续深化智慧治理。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索引,将环评审批系统主动对接“蓉易办”平台,基于统一网络支撑体系和大数据中心,开展“不见面”审批。推行“网上办”,接件、公示、出具批复均实现网上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排污许可等18项依申请环保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企、事业单位可通过网络、邮件等远程服务形式办理相关业务,实现申报行政审批业务“零跑路”。同时,扎实抓好“12345”亲清在线企业涉环保诉求办理,全力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包容审慎原则,注重严格执法与服务并重,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实施“问题会诊”“帮扶执法”“减免处罚”等工作模式,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新动能”。

  一是开展科技帮扶。分类制定工业、工地、汽修、加油站、商混站帮扶企业名单,邀请百名专家组建16个科技帮扶小组,对全市585家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上门“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送服务”,对近千家规上企业开展绩效评级提升培训,推动重点区域内施工工地、加油站、钣喷汽修企业全面打造绿色标杆企业。2022年,新增B级、引领性企业各21家、29家,累计创建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102家,C级(非最低等级)企业新增159家至426家。

  二是实施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印发《成都市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将民生保障重点企业、污染小、重点领域企业等118家单位纳入正面清单,减少对清单内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对确需前往现场的再进行现场检查。自印发正面清单以来,检查企业8795家次,开展现场核实检查企业4784家次,开展指导帮扶15792家次,为企业和实体经济营造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

  三是推行柔性执法。严格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2019年版及2022年修订版的规定对案件进行裁量,充分保障相对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避免执法和行政处罚标准随意性。积极落实《行政处罚法》规定“三不罚”制度,杜绝“一刀切”的执法方式,对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行为不予处罚,2022年共办理不予处罚案件601件,让环境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汇聚产业发展合力。落实小琳书记“五个一”“八个清”工作要求,推动成立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推进小组,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确定6个主要承载地和5个协同发展地的产业空间格局,绘制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的产业图谱,引导各重点产业承载地进行前瞻性布局。全面深化与“一市三州”构建“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2022年5月30日共签约14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744亿元。

  二是坚持项目攻坚,培育产业发展实力。坚持把发挥链主企业聚合带动效应作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的重中之重,强化链主企业招引培育,引领核心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发展壮大。今年以来,成功引进投资300亿的阳光电源、投资200亿的亿纬锂能、投资100亿的蜂巢能源,同时与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签约重点项目46个,签约金额达1469亿元,77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101.6%。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持续优化“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的“五个一”产业生态。成功组建注册资金为20亿元的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产业集团已与中创新航合作设立10亿元凯博产业链基金,国电投(成都)绿色低碳基金首期规模达2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集团牵头,联合10余家在蓉高校院所、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天府永兴实验室组建雷、石碧院士领衔的首批30人科研团队,已组织开展7个省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营商环境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主题,坚决履行环保服务保障职能职责,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真服务、真担当,助力绿色发展,全力助推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下面,请成都市温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温江支队支队长张文介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2021年12月初,温江区在全国首创“提醒服务”,得到省、市高度评价,被称为“营商环境改善的一小步,更是企业、市民在这座城市地位提高的大步”。

  温江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决策部署,深刻领会贯彻营商环境建设系列要求,把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有力的支撑,从市场需求侧和政府供给侧双向出发,换位思考企业在落实环保主体责任上的痛点和难处,秉承“企业担心什么,我们就提醒什么”的工作思路,改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认知、革新服务方式,系统梳理企业从开办、经营、成长到上市等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平台、电话、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办理各类政务服务类事项提供提醒服务,形成生态环境“提醒服务”清单事项2类共8项,一类为政务服务类5项,分别是临期证照类提醒1项(排污许可证续期),节点服务提醒4项(环保自主验收、环评负面清单、排污许可证年度执行报告、排放源统计年报);二类为风险预警类3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普法宣传、企业环境风险预警)。2022年,共发送各类提醒1212次。其中,为解决企业在结果违法方面的担心,温江生态环境局创新提出企业环境风险预警提醒服务,通过搭平台、建机制两大举措,助力提醒服务落地落实。

  2021年8月,温江生态环境局牵头,以成都医学城31家重点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建设单位,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建成企业VOCs在线监管平台。平台包括企业端与平台端两个子系统。企业端建设有废气在线监测、环保设施用电监控和实验室窗户密闭监测等硬件设施,可连续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平台端搭载企业信息、AG真人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三大模块,全时段对企业端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用户提供实时数据服务。

  依托企业VOCs在线监管平台动态监测模块,改变企业对环境管理缺乏专业技能、科技手段的窘迫现状,帮助企业做到“三个明白”,以科技手段助力企业夯实环保主体责任。

  风险预警共分为3级,一级预警对象为企业,在监测到企业出现VOCs排放浓度接近限值或门窗未密闭等异常情况后,即时向企业环保负责人推送预警短信,企业需在15分钟内自行排查、整改,并向平台反馈情况。通过预警短信,企业第一时间明白自己出现了环境问题。目前已推送自查预警短信65次。二级预警对象为园区管委会,如企业未按要求反馈整改情况,平台将向园区管委会管理人员推送监管预警短信,管理人员需在30分钟内赶赴现场,督促、协助企业整改问题。目前已推送监管预警短信30次。三级预警对象为环境执法支队,如管理人员督促后相关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平台将向执法支队推送检查预警短信,由执法人员在1个小时内到企业开展执法检查“以查促改”。目前已推送检查预警短信20次。

  结合平台数据分析报告和日常监管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环境管理状况,相关部门找出企业存在的短板弱项,制定精准帮扶方案,“一对一”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能力。

  平台根据报警量、报警处置率、排污量等情况,对企业进行智能评分,将评分低的企业列入负面清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帮扶力度,将评分高的企业列入正面清单,减少对其现场检查频次。

  开展企业环境风险预警提醒服务,一是推动问题精准溯源,改变了过去在接到群众信访投诉后找不到问题源头的困境,精准定位群众反映问题的对应企业。2022年,成都医学城区域环境信访数量226件,同比下降77.4%,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逐步增强。二是提升环境管理实效。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更加轻松和便捷,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效能得到极大提升。2022年,温江生态环境局接到企业和市民的感谢信2件、锦旗1面。

  2023年,温江生态环境局将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提醒服务扩面工作,力争将“提醒服务”贯穿温江生态环境全领域、全事项、全流程。

  (一)“零距离”,全面提升服务实效。一是“一对一”服务。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精细化服务保障,针对有上市需求等重点企业,实行“专班+专员+专场”服务机制,开展“一对一”上门专场服务。二是“点对点”服务。针对环境问题较多的企业和被行政处罚过的企业,将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点对点重点帮扶,切实降低企业环境风险。三是“面对面”服务。继续通过“鱼凫茶馆”“服务企业接待日”等活动AG真人,锚定“两头”企业(重点企业和环境问题困难企业),与企业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困难,为全区营商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二)“建中心”,全面推进“柔性执法”。2023年,温江生态环境局将在“环保诊所”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温江区企业环境健康管理中心,按照环境健康情况评级对全区企业分类管理,对健康情况良好的环保诚信企业,纳入正面清单,采取“日常不扰、无据不查、非现场监管”等监管执法方式;对健康情况一般、较差的环保企业,组织“环保管家”专业队伍深入一线帮扶企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预警。全面推进“柔性执法”,对首次违法且环境违法行为轻微的企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同时加强帮扶指导,纳入健康重点管理。

  下一步,温江生态环境局将聚焦企业的难点、堵点、痛点,拓展丰富提醒方式,探索扩大提醒范围,以“提醒服务”引领带动营商环境建设、政务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

  去年,生态环境部门实施重点领域精细管控和科技帮扶,统筹经济稳增长和大气污染防治,帮助企业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为确保全年经济整体持续好转,我们生态环境部门是否会继续开展精细管控和科技帮扶?在这一方面有什么样的计划?

  今年,我们将持续深化精细管控和科技帮扶工作。统筹经济稳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细化大气污染源精细管控措施。

  一是加大绿色示范引领企业创建力度。突出绿色引领企业差异化管理,支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加快创建A、B级和引领性企业(生产线)、绿色标杆工地、绿色标杆加油站、绿色钣喷汽修企业,以企业环保绩效水平提升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整车制造、涂料制造、工业涂装、人造板、汽车零部件、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等级提升,争创一批A、B级或引领性企业。加强在建工地分类科技指导,在现有绿色标杆工地基础上,制定实施更高标准的示范引领工地技术标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绿色标杆加油站和远郊县市引领性商混站创建。优化提升绿色钣喷汽修企业技术标准和评定管理。

  二是强化涉气工业企业治理技术改造提升。全面梳理工业企业VOCs治理设施台账,对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以及非水溶性VOCs废气喷淋吸收等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企业,帮助企业升级改造,加快适宜高效治理技术应用。加快推进水泥、铁合金、有色金属、垃圾发电、砖瓦、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实施铸造、轧钢等行业提标改造。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的链主企业和上下游重点企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义诊”,帮助企业查找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向企业提出切实管用、符合发展实际且短期见效的治理提升建议方案,充分挖掘减排潜力,提高产业链整体环境治理水平。

  在双碳引领下,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2023年有哪些重点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提质年”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全市产业建圈强链系列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企业培优、项目攻坚、科创提质、要素支撑、平台赋能、园区优化、区域协作、机制保障“八大行动”,推动重点片区、重点项目、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力争新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30个以上,积极推动已签约的30个项目落地开工、19个项目加快建设、22个项目投产达效,争取2023年完成项目投资超250亿元,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持续推动产业发展能级和位势再上新台阶。

  刚才,唐冉熊副局长在介绍“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时提到,2022年我们全市符合环评承诺制审批的项目有720个,占到环评审批总数的61%。我们知道,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的项目能够大大提升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间,请问它还有哪些成效,以及你们是如何保障承诺制审批项目的环评质量呢?

  成都市自2019年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改革试点以来,成效明显,群众反响良好。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加快了项目审批进程,符合条件的项目最多12日内取得批复,有利于企业加快建设投产,同时,在就业、税收、招商引资和经济贡献等方面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健全了企业、环评机构的信用体系,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有利于诚信企业或环评机构抢抓市场机遇,促进健康发展;再者就是环评审批承诺制改革,着力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降度易成本,推进生态环境部门职能转变,为构建高效、便捷、开放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

  由于程序上是先出批复后审查,符合环评承诺制审批的项目环评质量的保证确实是我们推进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这方面我们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通过技术评估复核、随机抽查制度、落实环评机构管理、信息公开等措施,确保环评质量不降低。

  为进一步提升环评审批改革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我们还将对现行的《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2021版)》进行优化调整,拟将部分大气环境影响较突出的建设项目移出,将成都市重点、鼓励发展产业(如研发中试、生物制药等),以及部分工艺简单、环境影响及环境风险可控的建设项目调入承诺制项目正面清单。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重点要聚焦“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谋细笃实。请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围绕“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如何当好“亲商助企服务员、纾困解难贴心人”?

  应急信访与企业服务处作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企业环境服务工作、承担服务企业健康发展相关工作的处室,着眼2023年经济发展大局,注重在服务企业工作中找准切入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开展每季度“一对一”对企服务专场,为优质企业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构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使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建立多元化、常态化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引商、亲商、留商氛围。目前,我局正会同市外商协会,筹备生态环境领域政企交流新春首会,借助服务外企,拓展国际环保交流合作渠道,学习国外先进环保技术理念,助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二是树牢“抓安全就是服务企业”的意识,坚决守住发展底线万余家企业及园区在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上市融资、银行贷款、评优评先、企业信用评价核查等方面提供相关证明,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处的职能职责,2023年将对全市60家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对2022年帮扶的100家企业进行“回头看”,采取“应急信访与企业服务处+属地生态环境局+环境应急领域专家+工作组”模式,通过书面审查及现场核查方式帮扶企业应急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加快推动企业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

  三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覆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习借鉴吉林生态环保“政银企”贯通融合先进经验,探索引入“金融+环保”对企服务新形式,用绿色金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请问生态环境局在2022年打造营商环境、开展柔性执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获得了什么成效?在2023年有什么计划?

  2022年以来,成都市主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责任。围绕稳增长、促发展,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优化服务,助力经济“稳增长”若干措施》等相关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包容审慎、分类处理的柔性执法措施。既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又主动担当作为。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促进企业提高环保守法意识,又为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营商环境,更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温度。

  一是严格落实制定正面清单制度。采取差异化的现场执法检查措施,将民生保障重点、污染小等118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一方面对正面清单企业原则上不主动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更多以非现场方式开展执法工作。另一方面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式”现场帮扶,定期邀请正面清单企业交流座谈,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加强帮扶指导,及时提醒预警。截止2022年底,我局自印发正面清单以来对清单内企业采取非现场执法方式检查8795家次,开展指导帮扶15792家次。通过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将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不进行现场检查,做到了“无事不扰”。

  二是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的规定对案件进行裁量,综合涉案违法行为的污染后果、主观状态、改正情况等因素,确定了15种不予处罚的情形、6种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并将从轻或减轻幅度从10%的限定扩大到20%,使裁量更加公平、公正。2022年全市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178件,其中从轻、减轻处罚案件355件,占比达到16.3%,另有不予处罚案件601件,占比达到27.6%。

  三是持续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制度。2022年,成都市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持续推动“指导服务先行、执法关口前移”。将普法融入每一个具体案件办案程序,实现执法办案人员全员普法、全程普法,推广说理式文书,加强释法说理;结合个案具体情况,建立执法操作指引、处罚教育前置等制度;开展“诊断式”“体检式”“帮扶式”执法,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教育引导企业知法守法;建立典型案例发布制度,使典型案例成为普法教育的公开课,让企业有清晰的行为预期,增强守法能力。通过推进服务型执法工作,既为企业送政策、送理念、送标准、送技术,又助力营商环境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四是积极开展科技执法监管工作。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开展数据精准分析研判,实现电力数据“云端看”,治污设备“线上查”,环境执法“远程管”,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移动执法系统等平台优先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开展不见面监管的“云检查” ,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提质” ,提升了执法效能。2022年成都市共在移动执法系统上开展非现场执法2272次,让企业减轻负担更安心,让企业正常营商更放心。

  五是深入开展联合双随机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随机抽查工作事项,加强监管任务合并。2022年市生态环境局与水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公安、商务等部门开展了6个事项的联合“双随机”检查,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机动车检测机构等进行了联合检查,有效避免了政府部门之间多头执法、标准冲突,真正形成了监管执法合力。通过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现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优化营商环境按下“快进键”。

  通过以上措施,我局环境执法工作实现了从“末端执法”转变为“事前预防”、从“单点执法”转变为“面上普法”、从“传统执法”转变为“服务性执法”的“三个转变”,促使环境执法与服务质效得到双提升。

  在今年的环境执法工作中,我局将继续深化落实以上措施,大力推广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执法手段,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环境执法监管工作。

  一是狠抓执法主责主业。全面开展大气“一号行动”、排污许可等各类专项执法,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续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二是坚持优化执法提高效能。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用能监控等非现场执法监管手段的建设,提高非现场执法监管水平。

  三是执法服务助力营商环境。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完善“谁执法、谁普法”制度,开展执法帮扶,组织“送法入企”普法活动,促进各类排污单位提高守法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据了解,在全国来说,开展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提醒服务的地区不多,请问你们是基于什么原因开展的该项提醒服务,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革,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不断加强,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近几年我们对企业处罚的案件来看,很多违法行为属于企业管理不善、法律法规掌握不准造成的,违法成本巨大。

  在生态环境领域,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受到行政处罚,这将对企业的信用等方面造成影响,详细来说,行政处罚分为2类,一类属于行为违法,比如证照过期、未验收投入生产等,一类属于结果违法,比如超标排污。

  作为执法部门,我们坚持在营商环境建设的大局大势中找准定位,秉承“企业担心什么,我们就提醒什么”的工作思路,梳理生态环境“提醒服务”清单事项2类共8项,一类为政务服务类5项,分别是临期证照类提醒1项(排污许可证续期),节点服务提醒4项(环保自主验收、环评负面清单、排污许可证年度执行报告、排放源统计年报);二类为风险预警类3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普法宣传、企业环境风险预警)。致力于破解企业在环保上的担心,比如安装窗户密闭监测解决企业门窗未随时关闭等管理问题,建立在线监测系统解决企业无法直观、及时掌握自己排放情况的问题,避免企业因排放超标被行政处罚。

  生态环境领域“提醒服务”为后疫情时代的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它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让企业成为“明白人”,明白了自己的环境问题在哪,如何整改;二是赋予了柔性执法的实际内涵,在进入执法环节前,及时发现提醒企业环境风险;三是厘清了政府部门、属地、企业的三方关系,让环境监管更有实效。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新闻通气会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或者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我们将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大家!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王晓晖主持开幕会并宣布开幕 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田向利出席

网站首页 关于球盟会 球盟会产品 案例展示 球盟会新闻 技术团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2 球盟会 版权所有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E-mail:admin@dahua11.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冀ICP备17035139号-14

扫一扫  关注球盟会
网站地图